長跑補給全攻略:如何在賽道上持續高效表現
對於一場馬拉松賽事來說,補給絕對是非常重要卻最容易被遺忘的事情。許多跑者在訓練或比賽中遇到撞牆期,體力驟降、肌肉僵硬甚至抽筋,這背後往往與能量分配與補給不當有關。
長距離跑步不僅是體能挑戰賽,更是一場精密的能量管理戰。想像一下,你的身體是一台高效運轉的機器,而你就是這台機器的工程師。沒有正確的燃料,機器終將停擺。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探討長跑的補給與營養策略,從賽前儲備、賽中補充到賽後恢復,提供一份完整的指南,幫助你在馬拉松賽道上發揮最佳表現。

長距離跑步對身體的能量需求
為什麼補給這麼重要?
長跑是一種耐力運動,持續時間長、強度高,身體主要依靠 碳水化合物與脂肪 來供應能量。然而,人體可儲存的肝醣有限,大約只能支撐 60~90 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。如果在比賽過程中不進行額外補給,身體就會陷入能量不足,導致速度下降,這就是跑者常說的「撞牆」。
身體能量的來源
- 碳水化合物: 是身體最快速、最直接的能量來源。我們的身體以肝醣的形式儲存碳水化合物。然而,肝醣儲存量有限,一般只能支持約9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。當肝醣耗盡,身體就會感到疲勞,這就是跑者常說的「撞牆」。
- 脂肪: 脂肪是身體最豐富的能量儲備。雖然燃燒脂肪能提供持久的能量,但這個過程比較慢,且需要碳水化合物作為「引火物」才能有效燃燒。因此,在長跑過程中,我們需要持續補充碳水化合物,以維持肝醣水平,並讓身體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作為能量。
- 蛋白質: 在長跑過程中,蛋白質通常不是主要的能量來源,但在極長時間的運動或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況下,身體會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來產生能量。這會導致肌肉損傷和恢復時間延長。因此,在長跑後補充蛋白質對肌肉修復至關重要。
因此,長跑補給的核心目標,就是確保 碳水化合物持續供應,並搭配適當的水分與電解質,維持身體的最佳運作狀態。

賽前營養準備:儲備能量的關鍵
賽前補給的目標是最大化身體的肝醣儲存,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「肝醣超補」或「碳水化合物加載」。
賽前一週的飲食調整
在比賽前一週,建議逐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是指在總熱量不變的前提下,調整飲食結構,而非要你盲目地暴飲暴食,肆意亂吃。正確的吃法應該如下:
- 減少纖維質攝取: 在比賽前2-3天,適度減少口感粗糙的蔬菜,如全麥麵包、豆類和某些蔬菜。這有助於減少腸胃負擔,避免在比賽當天出現不適。
- 增加碳水化合物: 優先選擇複合式碳水化合物,如白米飯、麵條、馬鈴薯、地瓜和燕麥。這些食物消化吸收較慢,能提供更穩定的能量。
- 保持水分充足: 身體儲存每克肝醣需要3克水。因此,充足的水分是肝醣超補成功的關鍵。

賽前一天的飲食策略
早餐: 選擇清淡且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,如麵包、地瓜或燕麥。避免高油脂和高纖維的食物。
午餐: 與早餐類似,以碳水化合物為主,搭配少量蛋白質,如雞肉或魚肉。
晚餐:這是最重要的一餐,但千萬不要吃得過飽。晚餐應在比賽前12-15小時完成。選擇你熟悉的、消化良好的碳水化合物食物。避免嘗試新食物,以免腸胃不適。
賽事當天的早餐
時間: 在比賽前2-4小時進食。給身體足夠的時間消化。
食物選擇: 選擇容易消化、富含碳水化合物且低纖維的食物。例如:香蕉、白吐司或貝果、燕麥粥、能量棒。
避免: 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纖維的食物,如培根、香腸、乳製品、某些堅果和高纖維麵包。

【延伸閱讀】跑步卡關怎麼辦?交叉訓練提升你的跑步表現!
賽中補給策略:保持穩定能量供應
賽中補給的目標是在肝醣耗盡前,持續為身體補充碳水化合物和電解質,以維持血糖穩定,延緩疲勞。這也是在賽中是否能夠維持速度的關鍵因素喔!
補水與電解質
水和電解質,是在一場賽事中不可或缺的補給品,即便是一場5K、10K的賽事,也需要補水和電解質。這是因為缺水會降低血液容量,脫水會嚴重影響跑步表現。在長跑過程中,即使是輕微的脫水也會導致體溫升高、心率加快、運動能力下降;電解質不足則可能導致抽筋、無力和疲勞,我們的血液中不僅含有水分,還有鈉、鉀等電解質,因此,補水與補電解質一樣重要。
補水與電解質的頻率可以根據氣候和個人流汗量,每15-20分鐘補充150-250毫升的水或運動飲料,除了運動飲料的選擇之外,電解質錠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。

能量補充:碳水化合物
研究建議,長跑比賽時每小時需補充 30~60 公克碳水化合物。對於馬拉松選手,甚至可提高至 90 公克/小時,但需透過訓練逐步適應,避免腸胃不適。而補充碳水化合物的最佳黃金時間就是,比賽開始後30-45分鐘。這能確保跑者在肝醣耗盡前,有新的能量來源進入血液。
補給品選擇:
- 能量膠 : 這是最常見且方便的補給品。它們通常提供20-25克的碳水化合物,能快速吸收。
- 能量棒 : 適合在強度較低、方便咀嚼的時候使用。
- 軟糖/果乾: 輕巧易攜,能快速提供能量。
- 運動飲料: 不僅提供碳水化合物,還能同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。

補給絕對不是比賽當天才臨時決定的策略,而是透過訓練過程的演練,推演出最適合自己的個人化補給計畫,包含哪些補給品適合自己,應該補給的時間點,需要補充多少份量,在比賽當日依循著訓練過程中,最適合自己的補給計畫執行,千萬不要在比賽的時候才嘗試新東西。
賽後恢復:補充營養促進身體修復
賽後補給的目標是補充耗盡的肝醣儲存,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,並促進身體的整體恢復。
恢復黃金期:賽後30-60分鐘
在比賽結束後的30-60分鐘內,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特別敏感,能更有效地吸收葡萄糖來補充肝醣。此時應攝取碳水化合物最為恰當,此外,蛋白質是修復肌肉組織的基石,因此適當的補充蛋白質也是必須的。
以下提供幾項參考的餐點選擇
- 快速選項 :
- 巧克力牛奶:完美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比例,同時補充水分。
- 能量棒/蛋白質棒
- 香蕉搭配優格
- 正餐選項:
- 烤雞胸肉搭配地瓜和花椰菜
- 鮭魚義大利麵
- 雞蛋三明治
補充水分與電解質
比賽後體內仍可能缺水,建議持續補水,並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都應持續喝水或運動飲料,以確保身體完全恢復水平衡。

為賽事建立個人化補給策略吧!
沒有一種補給策略適用於所有跑者。每個人的身體、消化系統、流汗量和運動強度都不同。因此,成功的補給策略是個人化的。這篇指南僅提供了長距離跑補給的基本原則,但最終,你需要透過不斷的訓練與嘗試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補給策略。在訓練中,多注意身體的反應,記錄下你的飲食、補給品和跑步表現,並根據結果進行調整。
還是不懂怎麼補給嗎?可以參考專家的意見,報名Akebono 曙光跑步學校課程,與教練一起討論你的個人化補給策略,為你的年底賽事做最佳準備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