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跑步怎麼吃?掌握跑步營養補給、防中暑不怕熱
隨著夏天的到來,氣溫也越來越炎熱,許多跑者紛紛將訓練時間調整為晨跑與夜跑。然而,即便是晨跑與夜跑,夏季的溫度仍舊對人體負荷產生影響。此時,適度的營養補給,讓我們能夠在高溫環境中維持體能、預防中暑,成為夏季跑者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跑者夏季營養學,教你如何吃得清爽又補足能量,讓每一次的夏季跑步都健康又有效!

夏季跑步對身體的挑戰
台灣的夏天不僅熱而且潮濕,在這樣濕熱的狀態下,對於跑者而言是一大考驗。因此,我們需要先了解在夏季跑步時,會遇到哪些生理上的挑戰:
- 水分、電解質大量流失:人體為了調節體溫會大量出汗,而汗水的成分包含水分和電解質,若未能即使補充,容易造成脫水或其他的狀況。
- 體溫上升,增加中暑風險:如果體內散熱機制無法跟上酷熱的天氣,就容易導致熱衰竭或熱中暑。
- 消化系統受影響:高溫下,身體會優先把血液送往皮膚與肌肉,造成腸胃道血流減少,因此,容易出現噁心或腹脹的狀況。
上述的問題都有可因應的對策,跑者們也不必過於擔心而放棄夏季訓練這個好時機。
營養補給三大重點:水分、電解質、碳水化合物
跑者最著要的營養補給不外乎就是水分、電解質、碳水化合物,夏季跑步這三大關鍵當然也要補足。
水分補給
跑步過程中流失的水分必須適時補充,否則會造成脫水、疲勞甚至中暑。
- 建議做法:跑前250-500ml水,跑中每15-20分鐘補充100-200ml水,跑後依體重變化補回流失的水分。
- 觀察小便顏色:若尿液呈現深黃甚至接近棕色,代表水分攝取不足。
電解質補充
僅喝水不夠,還需要補充因流汗流失的鈉、鉀等電解質。
- 建議選擇:運動飲料、電解質錠、鹽錠等。
- 特別注意:若跑步超過1小時,或在酷熱天氣中訓練,應特別注重電解質的補充,以預防低鈉血症或抽筋。
碳水化合物補給
碳水化合物是跑者的主要能量來源,夏季訓練更需適當補充以維持體力。
- 跑前1-3小時:攝取低脂、高碳水化合物的輕食,如燕麥、香蕉、吐司等。
- 跑後30分鐘內:補充碳水與蛋白質(4:1比例),幫助肌肉修復與肝醣恢復。
【延伸閱讀】夏天跑步不怕熱!三大抗暑訓練策略技巧公開

適合跑者的夏季輕食建議
夏天容易食慾不振,建議跑者可以選擇清爽、易消化又能補足能量的食物,切勿因為食慾不振就不吃東西。以下推薦跑前及跑後適合的輕食,給食慾不振的跑友參考。
🥗 跑前輕食建議:
- 三角飯糰
- 全麥吐司+蜂蜜
- 優格+水果
- 冷泡燕麥,可添加牛奶、堅果或堅果粉

🍱 跑後恢復餐:
- 糙米飯糰+煎蛋+清燙青菜
- 雞胸肉藜麥沙拉,可加入橄欖油、檸檬汁
- 豆腐冷麵或日式蕎麥冷麵
- 水果優格冰沙,加入蛋白粉補充蛋白質
不過,跑步前後也有黃金進食時間,下一章節就要跟大家分享,跑步進食的黃金時刻。
跑步前後的進食黃金時間
跑步前後的飲食策略若能掌握得宜,不僅能提升運動表現,也有助於長期訓練的恢復與進步。跑步前吃東西:為了提供能量、避免低血糖與提升表現,因此重點營養素會放在碳水化合物的補充﹔跑步後吃東西:為了修復身體、恢復能量與加速修復,因此重點營養素會放在碳水、蛋白質、補水補電解質。而時間的掌握當然也很重要:
⏰ 跑步前:
- 建議進食時間:跑前2-3小時進食較完整的一餐;跑前30-60分鐘若感飢餓,可補充少量碳水如香蕉、能量棒。
- 避免:高脂肪、高纖維食物,避免腸胃不適。
⏰ 跑步後:
- 關鍵30分鐘內:此為「營養窗口期」,攝取碳水+蛋白質有助肌肉修復與能量恢復。
- 後續1-2小時:補充均衡餐點,包括蛋白質、碳水、蔬菜與水分,完整補回流失的營養與電解質。

夏天跑步,吃對更關鍵
夏季跑步雖然考驗體力與耐熱力,但透過正確的飲食與補給策略,可以有效減緩身體負擔,提升運動表現。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資深跑者,適時的補充水費、電解質、碳水化合物都是需要的,現在市售能量膠、能量棒也是方便攜帶的補給品,可以隨身攜帶一些,適時的補充,對於身體都是非常有幫助的。

